作者:民教网信息中心来源: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 浏览:6825
李秀梅,大理白族人,是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15级考古学硕士优秀毕业生,于2018年考取云南省定向选调生,就职于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2019年3月被派驻到云南省省级贫困村、金沙江边的拉古马社区,成为一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
李秀梅同学自步入就业岗位以来,爱岗敬业,认真踏实,责任心强,积极进取,无私奉献,工作成绩显著。
一、不惧苦累,义无反顾,用心融入扶贫工作
李秀梅同学有八年的北京求学经历,这八年繁华喧闹的首都生活,并没有让她的家乡情随境变,反而让她对家乡云南和首都北京的差距有了更深刻的感触。怀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建设家乡的期待,李秀梅同学毕业以后便成为了脱贫攻坚一线的一员。
“秀梅,帮我记一下,麦子酒我拿走了。”“秀梅,土鸡有没有多的?我想再买一只。”李秀梅一边抬头答应,一边登记信息,这样的对话,自李秀梅加入扶贫工作队以来时常上演。拉马古社区共下辖五个居民小组,是一个省级贫困村,也是古城区贫困深度最深的地区之一,扶贫工作也更为困难。初到拉马古社区时,社区干部对李秀梅的工作能力抱有一些质疑,随着工作开展,李秀梅用实际行动打消了他们的疑惑。
在熟悉村情贫情的过程中,无论是下险滩或是爬陡坡,李秀梅不惧摔倒受伤,挨家挨户进行入户和调研。她第一次去挂钩社区最远的村子进行扫黑除恶的宣传,村子在金沙江边上,需要坐两个小时的车,土块,就顺着陡坡滑了下去,差点摔进了金沙江里。这件事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她对扶贫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大到街道的各项政策、社区的总体情况,小到每户村民的家庭情况、产业发展,她都烂熟于心。通过扎根基层,李秀梅很好的适应了从学生到扶贫队员的身份转变,成为了社区和扶贫工作队的主力,逐渐融入了扶贫攻坚的日常工作。
二、踏实肯干,认真负责,着力为村民谋福利
2019年3月李秀梅去村民家入户调查时,发现没有移动信号覆盖,遍访之后发现整个居民小组的移动信号都不稳定,常常无信号覆盖,无法正常接通电话,更不能上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秀梅多次给移动公司丽江分公司写申请,与街道办沟通协调进行重新测量,修建新的移动基站。经过一年的协调跟进,拉马古居民小组终于完成了新移动信号基站的建设,增强了移动信号,扩大了覆盖区域。村民对此都十分开心:“现在有网了,不仅我能刷抖音,我儿子还能在家上网课了。”李秀梅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打动了村民,也加深了村民们对她的信任,村民们有什么问题都喜欢跟她反映,有什么好事也乐于跟她分享,李秀梅这位北京来的大学生也逐渐成为了村民眼中的自己人。
“贫困户大多都不记得自己享受的政策,普通农户也不懂现在的惠民政策。”李秀梅说,扶贫工作的重点就是要时刻关注老百姓的困难,想法设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提升生活质量。在第一次遍访时,李秀梅了解到很多农户不清楚政策,就为每户梳理了一份该户历年享受的帮扶政策、帮扶项目和明细。以后每次入户,她都会不厌其烦地跟他们宣传最新政策,在政策内最大程度为村民谋福利,让惠农政策惠及每位农户。
拉马古社区地处山区,交通条件比较落后,人口居住分散,学生住校求学条件艰苦,她通过积极协调开展“金秋助学”,给贫困的学生发放补助。在2022年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金秋助学”助学金发放仪式上,李秀梅把5位在校生的生活补助送到了家长手中,缓解了这些家庭的教育困难。
同时,李秀梅还积极向社区干部宣传低保、五保纳入标准,重新排查社区内符合标准的人员,先后将12户27人纳入低保,给残疾人士和生活困难的村民进行了兜底保障。
三、面面俱到,恪尽职守,在工作中充实自我
拉马古社区海拔横跨1412到3200米,是典型的山区贫困村,村民经济收入以养殖业、经济果林为主,这几年通过山羊品种改良和话费提质增效,社区的种养殖业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尽管拉马古自2017年就已经脱贫出列,但由于较大的海拔落差和气候差异,导致农户的发展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别。在清楚了每一户的主要收入来源后,李秀梅和社区“两委”班子一起,针对每个居民小组的家庭情况量身定制产业发展计划。李秀梅鼓励农户借助产业贷款政策,发展中草药种植和土鸡养殖;建议村民通过扩大山羊养殖,增加家庭收入......李秀梅在以实际行动切实为每家每户的生活发展考虑。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李秀梅先后为社区争取40余万资金用于基础设施改善和产业发展,引进良种肉牛14头,发放土鸡7000余只,发放复合肥62.5吨,种植青梅4000株、核桃4000株。并且通过与街道办接洽,积极通过招商引资发展村集体经济种植蘑菇,重新充分利用有些荒置的集体大棚。通过不懈的努力,大棚平菇长势喜人,获得了丰收。
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为鲁准罗居民小组建立了一条从田间地头直通机关单位的产品销售绿色通道,李秀梅接替了这项工作后,每一次销售带货,李秀梅都跟在农户身后帮忙,帮助村民装土豆、称土豆,进养鸡场赶鸡......这些农活时常会让她的衣服鞋子上沾满了土,指甲缝里塞满了泥,被荨麻草蛰得上蹿下跳,但她依然没有任何退缩。“有事就打我电话”这句话时常挂在李秀梅嘴边,能帮助乡亲们增收增产,就是李秀梅坚持工作的最大动力。
截至2022年底,李秀梅已帮助20余户村民带货,带动农户增收10余万。
在扶贫工作之外,李秀梅也是一个普通的年轻女孩,她有着自己感兴趣想挑战的事情,更有着自己对于生活的追求和目标。尽管繁复的日常工作对她的身体和精力都有不小的损耗,但她依然乐在其中。每天早晨起来,她喜欢在农家书屋内写材料;空闲的时候,她跟着村委会的人去深山里捡野菜,采野果;吃过晚饭后,李秀梅还会坐在球场边和村民们拉家常。
“道虽通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李秀梅以吃苦耐劳的钻劲,心系群众的情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用身体力行诠释了青春的光彩与意义,在攻克贫困的路上留下了自己的汗水,在基层工作的旅途中发光发热,在广大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过程中展现了自己独特的风采。